英川村

背景

英川村是位于三阳镇东北7公里处涵英河上的一个小村庄。 英川村现约有200户人。明末清初期间,洪姓始祖守宏公自三阳迁居英川,从此村庄愈发壮大,后又有汪姓、李姓被邀请迁入,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村落。 村庄四周被一些马蹄形山丘围绕。 到英川,古时沿大溪河溯流而上,但现在从主干道开车或骑自行车很容易。

我们在山上的小村庄。 背面是清凉峰自然保护区。

如今这个村庄一半被遗忘,一半在发展。 年轻一代离开了他们的家园、父母和孩子,去城市寻找工作。 这个地方感觉有一半是祖父母和孙子孙女,但在收获季节和传统节日期间,当家人聚集在家中时,这里变得热闹起来。 当地人正在努力改善农业,小规模工业和基础设施。 生活正在迅速现代化和发展,但一些传统技能和文化在逐渐消失。

英川由三个中心广场组成,两个主要广场通过小路相连。 村庄的大部分地区只能通过狭窄的小型混凝土陡峭小径到达。 主广场位于涵英河上,中心有一个名为宝善堂的村祠堂。 我们的民宿散布在英川的四周,还有很多老房子,其中许多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将传统的徽州文化带入生活。

白石源> 英川村 >> 三阳镇 >>> 歙县 >>>> 安徽省

地图

历史

英川的名字来自中国经典小说《水浒传》。

为了镇压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卢俊义率领的军队经过临安、昌化、昱岭关,然后进入徽州。 卢在昱岭关与方腊军大战一场。 结果方腊兵败退徽州。 卢军一路追杀,追至磨盘山(竹铺、叶村间,白石路口对面)。 遇上方腊增援昱岭关的援兵,于是两军在磨盘山又一场恶战,史称“卢俊义大战磨盘山”。 这场殊死搏斗的结果,方腊兵将仍败下陈来,落荒而逃。 方腊军队沿白石路口大溪河逆流而上,躲进了白石源。 卢军追赶他们至英川的拐角处。 就在这四山抱抄的山坞里,转眼间,方腊兵将踪影不见了。 因此,这个被山水包围的小盆地被命名为”隐蔽的将军坑”,据说这些将军都是”隐蔽的”(这里的”隐蔽”,根据当地方言,意味着神灵的消失);它也被称为”英江坑”,意思是英雄将军藏身的堡垒。

一个隐藏得很好的”坑”! 容易躲藏!

卢兵不甘于无功而返,于是就四山严密搜查。 最后,在英将坑山凹后的小溪边发现一个大石洞,一看石洞深邃无比,追兵认定方腊兵将一定循石洞逃遁了,此洞因之称为强盗洞(强盗/强盗经常被用来把某人说成是失败者)。

明末清初期间,洪姓始祖守宏公自三阳迁居英川,从此村庄愈发壮大。 后来,汪氏和李氏宗应邀入住,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村庄。 因此可以说,英川在明朝初期就开始了一个像样的村庄。

解放后破旧立新,也因村落有中共新四军游击队活动的事迹,故改称“英川”,取英雄川地之意。 村落的隐将坑(英将坑)古称一直延续至今。 而历史上,歙南有三大坑三小坑之说,英将坑名列其中。

你会注意到该地区大多数人都姓洪! 汪姓也有很多。 两者都是老家族。 请阅读以下内容!

历史名胜

有一些祠堂和老房子至今仍然存在。 有些笈笈可危,但有些已经受到氏族家庭和政府的保护。 一些徽派老房子:

义本堂

徽派建筑义本堂,位于村西之后山区域的中央。 屋前为300多平米的开放式广场,用于家族重要活动和日常农作物晒场。 广场的左侧和右侧有石阶(近年来,村庄的道路已经硬化并被水泥覆盖),通向村庄的其他地区。 房屋竣工于清嘉庆年间,距今200多年。 屋主人洪本美(1770-1829)也是当年歙南和临近浙江一带负有名气的武术超群的徽商保镖, 他亲自做了房子设计和风水选址。

益本堂正门门楣上的”白草福子”牌匾上写着,当主人洪本梅一岁时,他的父亲洪凯怡去世,母亲没有再婚。 她决心通过艰苦的努力抚养她的孩子。 清政府对这个母亲的嘉许和旌表! 牌匾”白草”中的人物意为”道德至往”,”傅子”意为抚养子女。 丈夫去世后,妻子程请洪本梅学习文学和武术,这样他就可以朝着科举学者的方向发展,获得名声。 后因家境贫困,科考无果,习武则成为徽商商队一名押运保镖, 当时,他在佘县南部地区和浙江附近出名。 据悉,在徽州古村落中,像”白草福子”这样的门楣石雕寥寥,依本堂仍保存完好也很少。

许多老建筑都像义本堂旁边的这座建筑一样倒塌

如今,义本堂主要用于红白喜事等重大活动。 特别是每年正月初一,同一族裔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带上糕点糖果等祭品,准时集中到义本堂,共同祭祀列祖列宗,上供、点香、燃烛。 并在大门口小广场上,每家依次鸣放鞭炮。 鞭炮点燃后,人们向挂在楼里的”太公荣”祖传画像祈祷,缅怀祖先,传承祖教的家族价值观,也告诫人们,在享受繁华生活的同时,要感恩祖先,永远不要忘记祖先! 并祈愿祖宗在天之灵保佑世人业兴人和!体健安康!

义本堂房屋厅堂内明眼所能见到的柱子全部取自一棵巨大的椿树, 据说当年为了取材建房,这棵大树,洪本美的三个儿子(承春、承槃、承 )足足砍了一个月。

“义本堂”堂号取自洪开义(1747-1771)和洪本美(1770-1829)名字中的“义”和“本” 是告慰丈夫、教育子孙的含义,即本脉族裔源自洪开义,承于洪本美。教育后代子孙做人做事不能忘义忘本! 。

宝善堂

宝善堂以其典型的徽派古建特色点缀,坐落在古里英川村落中央。 “粉墙黛瓦马头”、“四水归明堂,肥水不外流”。

野趣乡居正在宝善堂内为团队准备进行教学活动。 当地人非常友好地借给我们使用,举办一些活动。

花岗石阶,青石柱托,天井归于名堂;楼台窗花,项上梁柱,匾额立足厅上。 楼阁上雕刻着石榴、葡萄,象征“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正厅上抬头仰望,巨大“冬瓜梁”展现出一派宗祠气势(大抵需二人合抱)。 宝善堂也作为白云保小学的校址。 十年动荡时间,宝善堂同许多徽派建筑一样,未能幸免于破四旧运动,许多非常珍贵精美的雕饰被凿之剥离,文化瑰宝的流失着实遗憾。

承华堂

建于清同治癸末年,因汪华是科举秀才,又勤攻医术,要育人教书,便在洪德山屋的下首靠墙建了这个可供学生读书的房屋。 房屋占地面积50.16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门口为石板地面,靠墙放置大石条一块,供学生和左邻右舍休息之用, 至今尚留原地。 房子坐落在西南面,面向东北,有三层楼。

一层屋内的前面部分为正堂,后边通厨房;二层为照后房,左右各一间;三层后面两间为学馆教学之用。 设有教书讲台,前面低30公分,便于学生读书之用。 现在八、九十岁的村民一般都在此读过书。 因汪华儿子祝祥、孙子益烈,即现在屋主人洪善苗的太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教书先生,为世家书香门第,所以一直延至民国、解放后,还教过一段时间私塾。 该屋洪祝祥曾为农会主任 其子洪益烈1949年10月1日被编制教洋书教师,直到1982年退休。

永昌堂

永昌堂建于光绪十六年,坐落于英川古村落的最北端,,坐北朝南, 占地面积78平方米,建筑220平方米,二层,居住间十间(意为十全十美)。 当年为何选址在这较偏僻的地方呢? 汪氏始祖自士财公从石岭迁至英川社屋干居住后 汪氏在那里生活了五代,代代都是单传,全家还是五口人,而洪氏已有一百几十人了。 经大王老爷的指点,需另行选址迁移方可 原因是汪姓住的位置,与洪姓有风水冲突,故人丁不旺。于是选中幽静优雅,山青水秀的石门坑这块宅基,建成现存的永昌堂。喻意世代永远繁荣昌盛。 自住进永昌堂后,娶妻洪氏,生育了四个儿子,八个女儿, 个个成家立业,子孙发达。

永昌堂(右侧)

该堂曾于1990年进行一次应急性维修, 原来的大门已不复存在。 现在每当新春第一天,汪家子孙都会带上糕点、水果聚集一堂进行祭拜,以对故人的纪念,启示后辈尊老爱幼,把美好家风代代相传。

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通往民宿的小路上,最初是一家茶厂,并于2013年建成这座寺庙。 每年农历2月19日(观音诞辰)当地都会有接观音的民俗活动。 6月19日(观音入世日),当地人为观音祈祷,9月19日(观音逝世日)也为观音祈祷。 观音菩萨像目前保存在寺庙里。

步行到寺庙

尼姑庵&和尚庙

已经不复存在,但仍然可以在英川周围的两座相邻山丘上找到基石。 我们问过年长的当地人,他们说这两座寺庙约300平方米。 曾经有300-400尊佛像。 外面是青砖砌成的,里面是木头结构。 它们的风格与杭州林隐寺相似。 寺庙面对面,在山脉两侧,彼此享有惊人的景色。

为什么建造这些寺庙,需要了解一下”白石岩脚下的尼姑背和尚传说“

这张照片是在旧尼姑寺的大致位置拍摄的,可以俯视和尚庙的位置(村庄的右上方,山顶的右下方)

传说杭州灵隐寺的和尚到他师叔家湖田山游玩(我们西边的一座大山) 刚好巧遇了九华山的师太带着她的众弟子来他师叔家拜访。 和尚和其中一位尼姑经过几天的相处渐生情愫。 游玩几天后他们回到了各自门派,但后续一直有书信联系。 长久以来,被双方师傅有所察觉, 便又相邀双方共同前往湖田山解决此事。 到达湖田山之后,双方相互埋怨指责大打出手,导致了湖田山下沉, 于是乎和尚便带着尼姑偷偷私奔了, 双方门派发现后便派出门派弟子追杀。 和尚跟尼姑经历了九死一生最终逃到了上坦村,逃亡中和尚受了严重的伤 尼姑背着和尚艰难的逃亡,在逃到白石岩悬崖处被门派追上, 他们为了彼此不被分开,尼姑背着和尚毅然决然的跳下了悬崖。 他们的感情感动了上天,于是把他们变成了石头屹立于白石岩崖底, 至今白石岩崖底还有一个类似尼姑背和尚的大石像。 后来,因为传统习俗和尚和尼姑是不能在一起的,所以当地村民便在上坦建立了和尚庙,在英川金竹头建立了尼姑庵纪念他们。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两座寺庙被毁。 不幸的是,没有照片被保存下来,但我们正在向年长的当地人询问有关它们外观的信息。

村里各种漂亮的老徽州建筑需要修缮!

民俗文化与节日

在农历的不同时间,有各种当地节日。

接观音民俗活动仍然是当地人的重要节日。

“接观音”是当地的一种传统民间活动,起源于明朝末期,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相传明崇祯十四年(1641),古徽州曾发生大面积旱荒,庄稼颗粒无收。 村民为祈求上苍护佑,自发兴建了观音阁,于每年农历六月十九举行接观音菩萨民俗活动。 但此活动在破四旧和文革时中断,观音阁遭到人为破坏。 有幸的是“观音”和“童子”神像被有识之士冒着风险予以很好保护,得以留存。 由于“接观音”这项活动历史悠久,所以影响甚广,辐射歙南和临近绩溪、浙江临安一带。 举办前,每家每户都要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 接观音的百姓都要洗澡。 这天全村都吃蔬,以表达对活动的无比虔诚。

当地人从和尚庙(已被毁)走下来,接观音

数百年来,白石源村英将坑“接观音”有“大接”与“小接”之分。 每逢闰月的年头就要大接。 所谓大接,即恭迎法驾的仪仗队人数多,规模大,仪仗队里有扮地戏。 跳加官,敬财神等节目。 同时,村庄里还要演观音戏。

“接观音”与徽州其他民俗文化活动一样也据有一整套比较严谨的程序、严格的规矩,别具特色的道具和路演,在某种程度上颇具观赏性。但在乡村现代文化日益丰富的当下,“接观音”这种传统民俗再次被唤起,无疑可是广大村民通过这种娱神活动可以增添人们生活的的乐趣和情趣,还增进了乡邻亲情和友情,也更使村民朴素的善德文化的进一步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弘扬。

当地的传统节日! 走过我们的餐馆!